在范二的呵斥下,几个士卒躬身闪到了一边,但还是对武昌郡郡守虎视眈眈的。
武昌郡郡守何尝看不透范二的做作?
但他却只是慢条斯理地整了一下衣服,不卑不亢地对范二道,“在下孟龙符,足下是?”
“孟龙符?”范二喃喃自语了一番,很快又追问起来,“孟府君应该是本地人吧?龙山落帽的孟长史可是令尊?”
落山落帽的孟长史便是孟嘉,他正是孟龙符的父亲。
孟龙符想不到眼前这少年,竟一口道出了有关自己先父的掌故,却也暗暗松了口气,——他对自己应该真的是没有恶意吧?
但他深夜将自己绑架,又是为什么呢?
他一口就道出了自己父亲的事,莫非是想图谋自己什么?
范二之所以记得孟龙符之父孟嘉的掌故,一是因为李白的一首诗,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陶渊明。
李白的诗名为《九日龙山饮》,正好便用了孟嘉落帽的典故,——“九日龙山饮,黄花笑逐臣。醉看风帽落,舞爱月留人。”
孟嘉娶了陶侃的第十女,又将他的四女儿嫁给了陶渊明的父亲。
也就是说,孟嘉是陶渊明的外祖父。
这么论下来的话,孟龙符就是陶渊明的舅舅了。
孟嘉襟怀淡泊、语言简默、很有肚量,他二十岁时便受到了同一辈人的敬佩;同样出身于武昌的郭逊以清高的节操而闻名,他当时的名声尚在孟嘉之上,但他却常赞叹孟嘉温文儒雅、平易旷达,认为自己不如孟嘉。
征西将军庾亮出镇武昌时,征召孟嘉为其所部庐陵郡的从事。有一次庾亮召见孟嘉,问他下面风俗好坏,后者回答说,“我不知道,待我回旅舍时当问问随从的小吏。”
庾亮听了这样的回答,只
好用麈尾捂嘴而笑。
孟嘉对自己的不作为是有自知之明的,所以他转身就递上了辞职报告,回家后却丝毫不将这事放在心上,该乐还是继续乐。
他后来被举为秀才,先任荆州刺史庾翼的功曹,再任江州别驾、巴丘县令,又被下一任荆州刺史桓温任命为参军。
因为孟嘉为人和气、正派,桓温非常看重他。
恰逢重阳佳节,桓温在龙山举行宴会,幕僚属官全都穿着戎装参加,孟嘉也同样在列。
突然,一阵风将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,他却全不知觉。桓温示意左右不要声张,想看看孟嘉有什么举动,后者却继续谈笑风生,丝毫不觉。
等到孟嘉离开去厕所时,桓温才让人将帽子还他,并让孙盛写文章嘲笑他,放在他的座位上。
孟嘉镇定自若地将帽子戴正,又无比从容地拿起桌上的短文看了一遍,随后便请左右取来纸笔,一蹴而就地写下了一篇为自己落帽失礼辩护的文章。
桓温和满座宾朋传阅后,无不击节赞叹。
孟嘉喜欢酣饮,但酒喝多也不乱,桓温曾问他,“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喝酒呢?酒有什么好的吗?”孟嘉笑着回答,“明公您只是没得到酒中的意趣罢了。”
桓温又问,“为什么听起来弦乐不如管乐,管乐不如歌喉声乐呢?”孟嘉回答,“那是因为逐渐接近自然的缘故。”
他的回答,受到了当时满座之人的赞叹。
中散大夫罗含为孟嘉赋诗说,“孟嘉善饮酒,不失其本意。”
孟嘉,是一个超然于物外的名士。
无独有偶的是,陶渊明和孟嘉都有腿疾、走路不稳,却不知前者是否被后者遗传的?
范二当初想将陶渊明收为帐下,所以特意查了他的家世。
又因为他们的腿疾
以及李白的诗让,使得范二对孟嘉的生平印象深刻,所以听孟龙符一报名字,他便理所当然地想到鄂州孟氏,从而想起了孟嘉。
事实上,鄂州孟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始祖孟子,从孟子到孟嘉,已经经历了二十二代。
但孟氏迁到鄂州,却是从孟子的第十九代孙孟宗开始的。
孟宗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名人,他字恭武,一字子恭,曾经是吴国的盐池司马、豫章太守以及司空,他的事迹也出现在《二十四孝》中,有关他的典故名为“哭竹生笋”。
孟宗年少时就失去了父亲,母亲年老且病重。
有一年冬天,他的母亲得了重病,感觉吃什么都没胃口,所以想要喝竹笋做的鲜汤。
可冬天哪来的竹笋呢?
孟宗因为得不到竹笋而在竹林中抱竹痛哭,对没能满足母亲的要求而深深自责,随后他的的纯孝就感动了天地,很快他身前的地面就裂开了缝,地上长出了几支竹笋。
孟宗高兴地将这些竹笋带回家,做出了他母亲想要的羹汤,他的母亲吃完汤,身上的病竟莫名其妙地痊愈了。
这个故事有着浓浓的神话色彩,几乎与“囊萤映雪”和“卧冰求鲤”等故事的画风如出一辙,其中都有些不科学的地方,就连鲁迅先生看到这几个故事时都只能无语。
之所以有这样的故事传世,大概是因为这个社会的确需要宣传“孝心”,国家需要这样的故事来维护纲常吧?
至于事情的真相,到底又是什么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