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门外,杨县令已经率百姓跪倒接驾。
杨县令几天前收到大师傅的信,让接驾的时候就安排平民百姓,最好都穿上朝廷发的棉衣。
皇帝掀开车帘,果然龙颜大悦,牵着皇后就走下马车。
“都起来吧!”
原来他的百姓们穿上新棉衣是这个样子,个个脸上都喜气洋洋。
杨真真也赶紧走下马车。
十多个穿着新棉衣的老百姓围了过来,仔细一看,都是老熟人,其中还有熟人中的熟人杨村长。
原来百姓们有一部分来自上马村。
“启禀陛下,启禀皇后娘娘,他们都是贫尼一个村的老乡。这是上马村杨村长,也是商业街的合伙人之一。”
杨真真指着杨村长,郑重介绍。
杨村长赶紧率众跪倒:“上马村百姓拜见陛下,拜见皇后娘娘。”
“平身。朕听大师傅提起过你,杨大发,对吧?”
天哪,皇上居然知道自己的名字,杨村长赶紧又跪下磕头:“杨大发谢陛下恩,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。”
“好,好,这名字起得好,上马村在你的带领下一定会大大发展。周喜成,赏上马村村长杨大发玉如意一柄。”
又看向黑压压一片着装整齐跪倒的百姓:“朝廷前段时间推出寒衣计划,年前还会推出升米计划,每户每人发放两升糙米,你们都是朕的子民,朕的希望是让老百姓过一个吃得饱穿得暖的好年,朕将大力发展经济,让大业民无饥色,野无饿殍,天下安宁,举国富乐。各位乡亲们都起来吧!”
众人山呼万岁。
杨真真诧异皇帝怎么非要演讲完才让人起来,让人站着听他演讲不是更得劲吗?
杨县令请皇上去县衙小歇。
皇上摆手:“择日不如撞日,如今正是午时,朕带皇后去商业街剪彩。”
哎,皇帝的记性就是好。
黑压压的一片人又跟着马车去了桃仙山下的商业街。
杨真真离开大同的时候,商业街还只是一个她画在纸上的规划图。
如今的商业街,已经建好并投入经营。
大牌坊前,是一个巨大的广场,可供几十辆马车停放。
穿过大牌坊,是商业街大街,双向都有车道和人行道。
护街渠里哗啦啦唱着欢歌的,是循环流动的清澈山泉。
车队在广场停下。
王氏跳下车,一溜烟就不见了。杨真真知道,她肯定是找自家作坊去了。
杨真真拿出主人的姿态,快步走到帝后马车旁边等着尊贵的客人下车。
“陛下、皇后娘娘,这就是大同商业街,你们看牌坊上,正是陛下的亲笔题词。”
皇上皇后就抬头望,皇帝面上含笑,心里遗憾:大字那一撇,其实可以在往上挑一点的。就听户部尚书道:“这是陛下的题字啊,笔力雄健、收放自如、气韵生动、结构严谨,真真令人陶醉不已。”
工部尚书也夸道:“陛下书法的确写得好,连贯流畅又注重疏密有致,变化多端又讲究动态平衡,臣等自愧不如。”
江尚书也点评道:“用笔稳健,气韵流畅,虽然只是五个字,却有飘逸潇洒之感。”
皇帝就更遗憾了,如果那一撇再往上挑点,看着一定更大气自然。
皇后笑眯眯地看向她的夫君:“皇上字如其人,自然潇洒大气,气韵天成。”
皇上哈哈一笑,牵着皇后的手,跨过牌坊。
“陛下、皇后娘娘,贫尼是这样想的,先参观商业街,然后午膳,下午再举行剪彩仪式。”
“大师傅,不在午时剪彩?”
“陛下龙行九天,气扬四海,所经之时无不吉时,所到之处无不吉利,对今日的商业街来说,陛下走到哪,就把吉利送到哪。商家们都在盼着陛下呢!”
“好吧,今日到了大师傅的地盘,朕和皇后,就听大师傅安排。”
帝后携手,大师傅、陈知府、杨县令作陪,各大臣随后,开始一家一家视察。
每到一家商铺,大师傅就先对老板说:“圣上和皇后娘娘来看望大家,大家不用跪,行个礼就行,该做啥就做啥。”
看过货物琳琅满目的杂货店后,又进了色彩丰富的布店,紧接着是香喷喷的生油铺……
走着走着,就看到杨不平儿子开的木器店。杨真真笑着介绍:“这是贫尼村子里的小木匠,还在商业街规划的时候就缠着贫尼要给留一个店铺,陛下看,小伙子做的东西真不错。”
其实木器铺里就一张床、一个柜子、一个妆台、两口箱子、几把椅子、几个算盘,看着着实一般。但是皇帝皇后没看过木器店,他们认为街道上的木器店就该是这个样子,就顺着大师傅的话夸道:“不错,技术好,做的东西都很大方。”
这就金口玉言了。
再走过去,是李家大粮铺。
精米、粳米、糙米、麦子、面粉、栗子、高粱、大豆、绿豆等十多种粮食,堆放整齐,每样都在米仓里冒着小尖,走进粮铺,就给人一种丰收愉悦的感觉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