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唐太宗·李世民】:唐玄宗?是我大唐的皇帝?
【清圣祖??玄烨】:是的,是你们大唐一个,嗯……相当复杂的皇帝。
【唐太宗·李世民】:怎么说?
【唐太宗·李世民】:小顾主播快来。
看到偶像的呼唤,顾婉宁出声解释道,
【唐玄宗这个皇帝,真的是前半生超神,后半生超鬼。他也是唯一一个无论喜欢还是憎恶他的人都希望他能早死的皇帝。】
【唐太宗·李世民】:?
【华夏几千年的王朝,唐朝毋庸置疑是盛世的巅峰,而这个巅峰的顶点,是唐玄宗李隆基。前半辈子的唐玄宗雄才大略,励精图治,几乎用光了所有的优点,把大唐送上了巅峰,史称开元盛世。】
【然后后半辈子,突然急转弯。】
【唐太宗·李世民】:朕忽然有种不祥的预感。
【从开元到天宝,年号变了,李隆基也变了,他逐渐变得骄傲自满,整日沉溺于享乐之中,没有了之前的雄心壮志,更是一改早期的节俭之风,开始了穷尽极奢的生活。】
【李隆基昏庸的一个原因便是因为宠爱杨玉环,并且封赏杨玉环的姐妹们为国夫人,兄长为朝中高官。其中杨玉环的族兄杨国忠更是当上了唐朝宰相,权势无人能比。不仅如此,李隆基还宠信了一些奸臣,就比如安禄山,李林甫。】
【明太祖??朱元璋】:顺便说一句,杨玉环是李隆基的儿媳。
【李林甫这个人嫉妒心极重,凡是才能在他之上的人,他都想方设法的将其除掉。不仅如此他还嫉妒有学问的人,表面上十分和善,但暗地里却设计陷害。】
【至于安禄山则是安史之乱的主谋。因为安禄山是杨玉环的义子,所以深受李隆基信任,执掌了范阳、平卢、河东三大军镇,手握重兵。因为李隆基对安禄山的信任和纵容,安禄山也渐渐变得极其傲慢。】
【唐朝本就已经逐渐衰败了,但不理政务的李隆基却并不知晓,反而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。之后,唐朝在与南诏的战斗中,损失了二十多万大军,安禄山则趁机联合了同罗、奚、契丹、室韦、突厥等诸多民族,一共十五万士兵,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起兵。当叛军攻入了长安城,李隆基只能仓促的逃离,史称安史之乱。】
【安史之乱历时七年又两个月才宣告平定。不过战乱虽平,安史部将势力并未消灭,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;中原战乱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;吐蕃对唐的侵扰也日益频繁,唐朝国力大为削弱,其全盛时代也从此结束了。】
【汉武帝??刘彻】:难怪他的庙号会是玄,这可真是贴切。
【明成祖??朱棣】:可不,历朝历代,明君有,昏君也有,但是又明又昏的还只有他一个,能不玄吗?
【明太祖??朱元璋】:老四,你别说话了,看到你,我头痛。
【明成祖??朱棣】:哦。
【明成祖??朱棣】:我偏不。
【明太祖??朱元璋】:……¥≈。
【唐太宗·李世民】:唐玄宗??李隆基 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先贤书你都读到哪里去了?!
……
一片寂静。
【唐太宗·李世民】:唐玄宗??李隆基
【唐太宗·李世民】:唐玄宗??李隆基
【唐太宗·李世民】:唐玄宗??李隆基
【明成祖??朱棣】:哦豁,怕不是已经到天宝年间,杨贵妃已经进宫了。
【唐太宗·李世民】:……
贞观年。
李世民把桌子拍的砰砰直响,他还不清楚李隆基是承乾的几世孙,找不到迁怒的人,只得靠拍桌子发泄怒火。
身旁的长孙皇后奇道,“可是前朝出了什么事情,让二郎如此失态?”
李世民回过神来,爱妻还不知光幕的存在,他也不好告知妻子后世承乾孙儿犯下的过错,反倒叫她忧心了。
遂说道,“无事,只是读史时想起隋末,隋炀帝三征高句丽,又大兴土木,搞得民不聊生。万一我大唐日后也出了这样的败家子……”
长孙皇后听闻,安慰道,“二郎以史为鉴,时刻警醒自己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。我相信在你的治理下,大唐一定能够长治久安,繁荣昌盛。”
李世民点了点头,深知长孙皇后所言极是。他心中明白,身为国君,不仅要以史为鉴,更要时刻保持警惕,以免重蹈覆辙。
唯一庆幸的是,光幕提前把安史之乱爆出来了,也能让李隆基那个不孝子孙多少警醒些。
武周朝。
比起找不到原主只能迁怒的唐太宗,武则天就要方便的多了。
她看着李隆基呈上的奏折,实在无法想象,这个少年,和光幕上那个开创了盛世,又亲手毁掉的玄宗会是同一个人。
武则天一挥手叫来内侍,“把临淄王看管起来,严密监视。”
光幕至今还只有她一人得见, 其他人并不知晓后事。
若是就这么贸然处死李隆基,也不好向天下人交代。
她可不想为了李隆基这样的皇帝,被天下人谩骂。
开元年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