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谁说我不看新闻?”姜老爷子瞪大眼,一脸不服气,“每天早上八点的新闻联播,我一集也没掉过。‘价格闯关’嘛,我知道……知道……对了,我孙女昨晚上还提起来,说要到附近县镇上买些米面油回来呢。好几天没出门,原来外边涨价涨得这么厉害啊。”
姜老爷子满脸不可思议。
“那可不,从三天前开始,百货大楼外边排队的人一天比一天多。价格都涨了好几波了,一有食品上架,就被抢购一空。我今天是出来买烟的,您呢?”
“我啊,准备回老家,想买点海市生产的食品带回去……”姜老爷子望着面前大排长龙的景象,有些怀疑自己今天能不能买到东西。
“听您口音确实不是本地人。您刚刚说,您孙女要到郊区去买米面油?”这人倒也机灵,压低声音问,“您家认识司机啊?”
提到这个,姜老爷子脸上露出几分得意来:“我家有车,家里后辈都在海市发展,满城跑,哪里有市场都熟着呢。不过我看这热闹也撑不了几天,有那个必要吗?”
“当然有必要啦!海市可是全国经济中心,咱们这儿最先开始‘价格闯关’,其他地方迟早也要跟上来的。到时候全国各地的物价都疯涨,就工资不涨,这日子过还是不过啊?老叔,您孙女出去的时候,能不能帮我带一点?您看咱俩站这儿说半天话,也是缘分啊。”
姜老爷子一脸无语地看他。
缘分你个头。
年轻人,你脸皮真厚。
姜老爷子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进店,看了一圈价格,心有余悸地回去了。
回家之前,他还给大队打了电话。
侄子告诉他,东风公社的物价没涨,他们没听见消息。
姜老爷子松口气,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。
晚间吃饭,姜老爷子跟家人提起白天的事:“好家伙,你们是没看见,那队伍长得,跟咱们公社迎灯的长桥似的。好不容易进店,可把我吓坏了。当时我都怀疑,这是涨价呢,还是促销呢,大家咋这么疯狂呢?”
谢景川负责倒卖这一行,天天满海市转悠,见过的场景比这更多,闻言笑道:“大爷爷,您要是看见有人为了抢一袋米大打出手,那才叫震惊呢。”
“有这事?”姜老太放下筷子,不放心地问,“晓穗,你说咱们是不是也得早做准备?别回头抢不到东西,一家人都得挨饿。不说远的,上回甲肝,板蓝根多畅销啊,多少钱也买不着。”
姜老爷子笑她:“你呀,别瞎操心。我今天问过老家那边了,咱们公社物价没涨。我这不马上要回去了?回头你们缺啥,我都给你们寄来。囤一堆东西,钱不钱的倒是小事,关键放家里占地方。”
姜晓穗笑眯眯地看他一眼,说:“爷爷,‘价格闯关’是为了解决价格双轨制下的腐败问题,现在猪肉、蔬菜、糖等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都放开了,由市场调节价格。海市只是最先试行的城市,迟早要到全国范围。您就算回去了,也得面对物价疯涨的情况。”
其实她对这八十年代末的经济人文了解不多,前世也不是学经济的,但大概知道最后是失败了。
不过作为普通老百姓,无论机制是否正确,每一日都少不了一饮一啄。
她是这样,她的亲朋、员工也是如此。
“景川,货车安排好没有?”
“调了四辆货车。”谢景川回答,“不过咱们要买这么多东西吗?运回海市放哪里啊?”
姜老爷子大叫:“啥?四辆货车?晓穗,你这是要开店啊?”
姜晓穗无奈:“爷爷,集团底下那么多人呢。咱们自己吃不完用不掉,可以当做福利发给员工啊。”
姜老爷子点头:“那倒是,那倒是……”
他心里还是怀疑涨价风波能持续多久,会不会等孙女的货到达海市,店里又恢复正常了。不过只要是日常用品,多买点也无妨,起码能发给员工呢。
周瑞华问:“你们打算去哪儿?”
谢景川看了看姜晓穗,回答:“我原本打算在郊区那几家商店进货,不过嫂子让我开远一点。毕竟海市这波‘价格闯关’,对周边郊区也有影响。我走得越远,对当地百姓的影响就越少。”
周瑞华怀疑地看向妻子:“只去这一次?”
姜晓穗夹菜的筷子一顿,心说知妻莫若夫,你丫真是越来越敏锐了。
“咳咳……看看情况再说。”
要是合适,她当然不介意趁此机会赚笔小钱。要是没搞头,那就当做纯给员工准备福利了。
“说了半天,还没说东西堆哪儿呢?”姜老太插话,“公司那边可没地方堆了。”
姜晓穗也愁:“实在不行,只能到处塞了。”
每一年都比上一年更期盼买房。
想到这儿,她又问:“奶奶,今年暑假,您要不要跟棠棠一起去英国度假?我和瑞华商量过了,打算请一位家庭教师,给棠棠上几节美术和音乐课,再带你们到处玩玩。”
“哪里?!!”姜老太嚎了一嗓子,满是皱纹的脸登时容光焕发,精神奕奕地问,“你要带我出国?!!!”
哎哟喂喂,出国哟,她老太太要出国啦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