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料一块一块剥落,波鲁开始组装他的背包。当最后一根皮绳固定住的时候,波鲁点了点头,用铜丝装上了最后的几个活动部件。他满意的看着他的作品。:“他们肯定会喜欢的!。”
因为皮料加工的局限性,最后的成品是个典型的外架包,也算是对裁缝难度的妥协了,质地细密的优质木材切削成木棍,依靠简单的榫卯卡在一起形成一个木框。木框支撑着背包的形状,皮质的包筒靠皮环扣在木框上。背上以后比肩稍高,下缘挨着臀部,手掌宽的腰带扣上之后包裹在骨盆上缘,硬质的框架把肩膀和脊柱上的的负重都直接转移到骨盆上来。可以极大的减轻跋涉中的痛苦。
三指宽的双层肩带分成两节,上半节肩带上波鲁留下了两个平孔,铆在下半节肩带上的弯曲的铜丝可以从平孔里穿过。然后把皮绳编织的拴从上往下插进铜丝框里,肩带就成为一体了。而需要快速解脱背包的时候,只需要拉动胸口的一根皮绳,固定栓脱出之后,重力自然会拉动背后后倒,这个时候上半节肩带分离开,肩带就会立即分成两段,而腰带上也有同样的结构。包身分成两层,最大的一段是皮制的包筒,包筒靠抽绳打节收紧。
皮料太重了,为了节约重量,波鲁只好抛弃了顶盖头包的想法,实在不行就再带个挎包嘛,反正大家都有。包筒底部有从框架延伸出来的中段支撑。最下层的则是寝具仓,这个年代当然是没有睡袋的,不过出发时只要把床上的羊皮卷成差不多的宽度,然后捆上就够了。
这样的话一旦遇到什么突发情况,就可以快速甩掉背包,方便留住自己的小命。
做完背包,波鲁尚且觉得意犹未尽,又给自己做了一副皮绑腿和一顶帽子。 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