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说起这位青史留名的罗相,我知道在座的各位满是骄傲和自豪之情。
因为想必你们听过传言,说咱们这游寒县书院的许多珍贵书籍,都来自于那位罗大人捐赠。
但我今日不得不站出来澄清一句,并不是的。
据我所知,目下我们书院的书籍,只剩下一本是出自罗相赠与,还被咱们山长束之高阁,谁都不让看,说那是镇馆之宝。甚至整个州府,整个咱们北方地域的书院全加在一起,罗相留给后人的真迹,也不会超过三本。
且三本听说还都是农书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为何还要那么传啊,这就要提:传承二字。”
老先生说到这里,面露动容:
“最开始,罗相在考取探花功名后,只是位在翰林院任职的罗大人。
谷撞
罗大人深知咱们这偏远地方想要读到好书,想要让更多的人能读得起书,极为不易。
所以他真的有向老家以及各个偏远书院捐赠许多书籍。
至于之后的事,其实不难猜到。
在历经多年后,罗大人当年捐赠的书籍早被后人翻烂。但是别忘了,当年受益于罗大人捐赠书籍的那些举子们进士们,他们也会一批又一批的考上去。
然后就有了偏远书院会再次接收到,来自四面八方一拨又一拨的新科举书籍。
而且捐赠者只使用一个共同的名字,他们都叫罗大人。
一代又一代鲤鱼跳农门的功成名就者,想用此种行为感念罗峻熙,这就叫作传承精神。”
老先生望着讲台下一张张热忱的年轻脸庞:“所以我愿诸位早日金榜题名,将来也能延续这种传承。”
说完就希冀地看着大家。
而下面的学子们则是一脸问号:没啦?这就传道育人完了?您这也太潦草啦,都没有听够。
“先生,您再接着给咱们讲讲。”
“再接着讲啊……”老先生看眼日头,行叭。
就当作是给学生们上场前的心理辅导了。
“要说关于左家的故事还真是多。”
老先生开始滔滔不绝道:
“正史野史都有。
像野史,左家二女婿位列一品侍卫大臣的杨满山,据传他一生育有七子。一个女儿都没有。
其中有四个儿子被他做主改姓了左。
据传在宣宗帝时期,杨大人这个改儿子姓的事儿啊,还一改改了四个,轰动一时。
然后七子,他都当手下那么训,倒是他大外甥女在出嫁时,一向冷硬的人舍不得到落泪不止,将他大姐夫当亲爹的都比了下去。
而他大外甥女是谁啊?这点大伙总知道吧,嗳,对喽,就是那位咱们这里的人,每每提起来就与有荣焉的亲王妃。咱们北地这里有史以来最高嫁的一位。截至到目前,还没人比她家嫁的好。
另外,还有野史说,左家人有御兽奇才,有一些特异奇术,这个我想多少是有些根据的,毕竟左家小女最后可是坐上了太仆寺少卿的位置。
其实左家小女要是继续干下去可能还会再升迁,但野史里不止有一本书里曾提起过,这位左家小女是由于罗大人当时在做礼部侍郎啊,罗大人要出使外藩,这一走可就是几年,然后她只能选择不干了,跟着她夫君漂洋过海。”
老先生忍了又忍,才忍下到嘴边的那句八卦:“你们要是误会左家小女很舍不得罗大人,怕他有二心纳妾啊之类的,那你们就大错特错了。左家女可是貌美如花。野史也说,是罗大人哭求他媳妇陪着出使外藩。哭的京城许多内部官员都知晓此事,左家女才不得不辞行。”
但他不能讲出来,毕竟这有些影响青史留名罗相的形象。
“野史还说,左家大女婿朱兴德在户部官阶三品期间,大家都不知道他是咋想的,连宣宗帝也搞不懂他到底是为何,朱兴德竟然干出在上朝时,忽然请旨要下场参加科举。非要进场。
诸位,这是一种什么精神,啊?已经三品大员,还要去考童生。
据传,还真让他考下来了。
大家别笑,你们知道这位三品大员的人生有多么崎岖吗?
朱大人可是一会儿被宣宗帝安排去做文官,过几年再将调过来再去做武将。等他武官做到一定的级别,又又给折腾回来。就这么反复的来。
怪就怪在,左家大女婿朱兴德还真就干什么什么行,这也是朱兴德那时候连童生都不是,却能在一众进士及第、甚至状元榜眼探花出身,人才济济的户部里、脱颖而出最为重要的原因。
但我们再反过来看这件事。
他和他的小妹夫罗大人完全不是一个,朱兴德和武官一品侍卫大人杨满山也不同。
杨大人干的是武官,不挑科举出身。罗大人就更不用提了,可是这位左家大女婿朱兴德有啥啊?
可以说,他的所有官职全是靠他一点一滴扎扎实实从最底层干上来的。这其间一定会受到许多歧义,可那又如何?
据传他的童生,都是他在过了而立之年才从头开始一点一点学起来的。我希望在坐的诸位都要有朱大人的这种精神。
不要去仰望罗相,毕竟这世间少有像罗相五岁能背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