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疟疾,老朱明白有多厉害。
一旦开始蔓延,想要控制住,可不是简单的事情。
而旱灾的出现,也是因为靠天吃饭的原因。
疟疾是厉害,灾情却是导致疟疾的罪魁祸首。
两者都要处理,不能分开对待。
首当其冲的是集合郎中,前往灾区控制疟疾蔓延。而在此同时,兴修水利,让百姓有饭可吃,减少因饥饿而死无人收尸,堵住疟疾源头,也是控制疟疾的重中之重。
“一万两银子,户部就剩一万两银子了么?”老朱眉头紧紧皱了起来。
“回皇上,今年的税收还没有收缴上来,目前只能拿出一万两。”
“微臣的意思,要不先控制疟疾,兴修水利的事情,等税收收缴上来,再做打算?”
老朱扫了一眼面前的百官:“你们以为如何?”
“臣附议。”
“臣附议。”
老朱的目光锁定李善长:“韩国公,你认为呢?”
“老臣以为,杨尚书说得在理。我大明立国不久,国力还不是十分雄厚。皇上您宅心仁厚,爱民如子。理应先控制疟疾蔓延,拯救百姓性命。而兴修水利,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从长计议更为妥善一点。”
“况且,甘肃距离京城路途遥远,我们现在得知的,已经是十几天前的情况了。”
“以臣对疟疾的了解,现在的甘肃,染病的百姓数量,恐怕已经扩大了好几倍。控制疟疾刻不容缓,兴修水利的事情,放放也可。”
老朱沉默了一下看向众臣:“那就先拨一万两银子,调配京城四周的郎中,即刻前往甘肃控制疟疾。等今年的税收全部收缴上来,即刻开始兴修水利。”
“吾皇圣明!”百官齐呼。
老朱的心中很是不爽。
今年的疟疾可以控制,那明年呢?兴修水利是解决旱灾的唯一途径,若是不能引渠灌溉,明年依旧会发生旱情。
这种治标不治本的事情,有什么圣明可言。
哎,如何快速地让百姓恢复生产,提升国力,真是头疼死咱了。
“还有事情上奏没有,没有的话那就退朝。”老朱沉着脸道。
“皇上,臣还有事启奏。”
“嗯,说吧。”
“臣愚钝,刚才只是按照地方上报的情况奏明皇上。韩国公的一番话,臣方知考虑欠佳。甘肃目前的实际灾情,应该比半月前扩大两倍不止。若要全面控制疟疾,至少需要两万两银子。为了稳妥起见,减少准备不足而导致疟疾进一步扩大,最好拨款三万两,即刻集合郎中,调配草药,前往赈灾。”
户部尚书杨思义面带愧疚地说道。
“户部只能拿出来一万两,你现在说拨款三万两,你告诉咱,如何拨?”
老朱低着头揉了揉眉心。
果然,一回来就是这些破事。国库空虚,天灾人祸不断,赈灾力不从心。
户部没钱,就盯着自己的内库。
这些钱非出不可,出了又心疼。
“捐款赈灾。”
杨思义朝着老朱深深一躬,又对着百官行了个大礼。
“甘肃灾情,百姓受苦。户部正处于收缴税收之际,现银只有一万两。我等身为朝廷命官,理应急百姓之所急,为皇上分忧。”
“臣带头捐款一百两。”
一个例行早朝,生生被搞成了捐款大会,众臣在心中将户部尚书的亲戚祖宗问候了个遍。
户部有多少钱,你拨多少钱便是。
不是正在收缴税收么,收缴上来再补拨银子不成?
心中虽然十分的抵触,可忠君爱民的形象必须维持。
“臣捐款八十两。”
“臣六十两。”
“臣五十两。”
胡惟庸看了一眼李善长,向前一步:“臣捐款一百五十两。”
等所有人都捐款完毕,李善长才走出了人群。
“臣个人捐款二百两。下朝之后动员家中其他人员,再变卖一些首饰,估计可以凑够一百两。臣一共捐款三百两吧。”
“韩国公真是大义,居然要求家眷变卖首饰。臣也追加五十两,一共二百两。”
胡惟庸不失时机地拍了一道马屁,顺便提升了一下自己的觉悟。
“刘大富,将大家的捐款数量统计一下。”老朱面无表情地挥了挥手。
对于当朝捐款,老朱谈不上满意,也谈不上不满意。
百姓受灾,官员伸手相助,这一点值得肯定。
捐款多少,没有硬性要求,多少量力而行。
可这种又当又立的做法,老朱实在是有点看不下去。
就像某些人,拿着朝廷一年四千石的俸禄,捐款二百两哭穷。
哭穷你就哭穷吧,咱又没说你啥,你却非要大声地告诉大家,回头让家眷变卖首饰,再凑一百两?
老朱将脸扭向一边,这一刻,看都不想看李善长一眼。
不一会,刘大富已经统计完毕。
“启禀皇上,一共捐款六千三百八十两。”
“皇上,若是动员京城所有官员都捐款,凑够三万两应该不成问题。”
“赈灾刻不容缓,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