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家贵颜了,到时候,再好好叙旧吧。”
站灯笼下,看不太清表情的袁县令点点头:
“好,静待朱大都督的十万雄军,朱将军慢走,粮草后日就能备好,不过还望朱将军稍等一二,眼下恰好秋分时节,秋收秋种,乡亲们都在收粮,得暂缓两日,不过下官保证,七日之内,征夫一定备齐,只要七日,稍稍过了这农忙时节……”
“三日之内。”
朱玉衡打断,淡淡吩咐。
“区区一千征夫罢了,只限你县三日,走了,袁大人留步。”
对农民耕种之事不太感兴趣的武人朱玉衡说完打马,就要带头离开。
袁济叹气,转过身,准备带娇滴滴小娘子进门。
可前方街道突然传来一道疑惑嗓音:
“袁大人把末将秋衣带哪去?”
回头一看,原来是朱玉衡勒马仰首扬而停,回过头朝袁济奇怪问讯。
朱玉衡随从的队伍中,立马有一袭轻骑,替小主子奔出,经过门口,骑在马背上却马术娴熟的将马下的小娘与秋衣拦腰掠走。
小娘娇呼,铜质钥匙掉落地上。
一众武人哈哈大笑,扬长而去。
看着朱玉衡背影,抚水县令袁济嘴角抽搐了一下。
两只红灯笼下,立定了会儿,转身进门,呢喃一句:
“两次吗……可伱们又有什么不一样呢。”
喝完酒,带着亲卫队伍策马奔回县城郊外军营的朱玉衡,被远野晚风一吹,顿时酒醒不少,四望狂野夜幕,他忽觉海阔天空,十足畅快。
那个袁济可能为本县农夫百姓们争取农忙时机的无聊小心思,朱玉衡并不是不知道,但是此刻的他,心中只对在浔阳城里运筹帷幄的阿父敬佩有加,感慨不已。
阿父说的没错,内战与外战果然不一样。
在内战中,各地方抵抗意志薄弱,十分容易投降,大伙都在观望,静等胜利者决出,继续回归往日太平的正常轨道。
这种内战的性质,导致它不仅对李正炎等匡复军反贼有利,对于他们父子“收复失地”同样有利。
军功唾手可得,只要认真做好与李正炎、蔡勤军的关键决战就行了。
像阿父语重心长分析过的:
除去骑兵孤军深入大漠,像边疆那些与外族进行的外战,快不得,是国力比拼,是华夷血仇。
而内战,却是慢不得!
主打一个滚雪球。
就是胜者通吃,就是要一鼓作气,摧枯拉朽,席卷过去,赢得关键决战,旁观者们自然会降,而不是什么反复拉锯消耗,此乃蠢事。
本就擅长用兵以正、大兵团决战的阿父,目光很是清醒,也抓住了这次机会。
此前蔡勤军攻克洪州城,裹挟了阿父,旋风般收复洪州全境、攻入江州时就是如此。
不过却被阿父在吉水县牯岭一战上,打断了势头。
眼下,得益于阿父倒戈、老部下赵如是配合,本该反应迟钝的朝廷早早的取回了主动权,以江州为大本营,依托其完备的后勤体系,聚拢优势兵力,转守为攻。
当下,他与阿父代表着堂堂正正的朝廷王师,且还占据兵力优势,阿父又曾是洪州长官,洪州境内原本屈降于蔡勤、腾王府匡复军的一方,更加没有理由抵抗他们了。
当然是像袁济这样喜迎王师,谁敢不服他朱家父子?就是不服从大局!
这就是大势,再硬的骨头都得软一软。
曾经的冷脸县令袁济如此,那个棘手的欧阳良翰亦是如此。
他们父子的大好局面,岂能单单为了洪州百姓的小小秋收农忙让道?
“好一个上兵伐谋,不战而屈人之兵。”
朱玉衡感叹一声,对于阿父愈发笃信佩服,深感此前的年轻气盛,热血上头,错信了越子昂他们。
“阿父说,此役过后,扫平李正炎,帮卫氏赢得西南军功,击垮保离派,等卫氏重用引荐,就可找机会将我送去北部边军,真正的建功立业,不屈于江南一隅,而是有机会争那千古将名!”
刚醒酒的朱玉衡,有些血气上头,此后的坦途前景比美酒美人还要醉人,他自语一声:
“以后定不能再违逆阿父了,事实证明,阿父的选择都没错……”
朱玉衡转头,大笑着用手中马鞭抽了一下后方马匹上的娇滴小娘臀儿,“呀——”一声哀叫,似怨似羞。
朱玉衡爽朗一笑,旋即,带人返回了军营。
“把她和秋衣送去我帐中。”
笑着吩咐了句,朱玉衡准备去洗漱一番,再去换秋衣,和其他将士们不一样,满身臭汗,他可不愿唐突佳人,亦要讲究体面。
“大公子,都督派人来了,说是有急事!已等候半个时辰。”
忽然有等待已久的亲卫快步上前,焦急禀告。
“是谁来了?”
“是赵将军。”亲卫小声说。
朱玉衡表情微动,“赵叔?”
这可是阿父亲信,曾经在都督府的老下属,后来太平年间只好调去吉水县当县尉,不久前的吉水一战,证明了对阿父的忠心,没有因为外调而隔阂,是亲信中的亲信。
“好,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