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英的历史事件很多,黑历史也很多,这些事件中,形成了影视作品的,也有不少。新船说
但最出名的那些题材,要不就是不符合眼下的热点时事,要不就是根本就文不对题。
比如《福尔摩斯系列》、《唐顿庄园》、《佐罗系列》,还有什么《007系列》或者是《勇敢的心》这种古代题材的。
就拿《勇敢的心》来说,这是一部讲述了苏格兰人英勇不屈的抗争英格兰人的故事,而拍摄者是...爱挑拨离间的美利坚人。
而艾伦作为一个英格兰贵族,只要他不是疯了或者脑子进水了,就绝对不会拍这种题材的电影,他又不是陆川太郎,没必要玩这种套路,也不合适。
而剩下的这些题材,多多少少都不符合他的心意。
...
能符合艾伦心意的,是他以前偶然看过的一篇家族日志上记载的一个小新闻,也算是趣闻的一种。
大概内容呢,很有意思,当年也上过报纸,只不过流传度非常低,再加上信息流传的方式很落后,从这件事发生后,一直到现在,知道这个新闻的人,一直都不多。
但这条新闻本身非常有价值。
四十多年前,当时二战激战正酣的时候,当年加拿大还没独立呢,大英正面快扛不住了,疯狂从各個殖民地抽调物资、部队、装备、还有钱!
其他的都好说,但钱这种东西,就不好说了。
那个年头,大家都穷,特别是还经过几年战争的洗礼,经济形势更加恶劣。
而加拿大作为苦寒之地,经济形势就更恶劣了。
但宗主国发话了,该筹的钱一分都不能少。
为此,加拿大专门组建了战争筹款委员会。
而这个委员会为了顺利筹集到捐款,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,能用的招数都被用尽了。
但效果很不好。
加拿大人大部分都是铁公鸡---一毛不拔。
当年是按州摊派任务的,每个州、每个市,需要凑齐多少捐款,都是有一定的指标的。
以现在的目光来看,当年每个州大概也就四五千万美元左右的指标。
但就这个数额,放在当年,让加拿大人都快愁死了,也没凑齐。
这里面的原因,很复杂。
...
第一,是加拿大离战场比较远,有点独善其身,不舍得出钱的意思。
第二个原因,操办这些筹款的人,都不是贵族的人,而是官方的普通公务员,他们平时捞钱有一手,但论压榨平民这种手段,他们就不行了。
最起码和干了数百年压榨生意的各大贵族老爷相比,他们的手段还非常嫩。
但上面把任务派发下来了,筹不到钱不行啊!
最后就衍生出了一件差点闹出大事儿的丑闻。
加拿大战争筹款委员会,突发奇想,从好莱坞购买了一批道具后,组织当地部队的兵员,假扮了一场德军入侵加拿大的戏码。
不单单是入侵,还带着入侵攻占城市后的统治、管理等一连串的戏码。
把当时的加拿大人都吓坏了,本来还不肯出钱的加拿大人,经过这件事后,纷纷慷慨解囊,加拿大战争筹款委员会最后光荣的,超额完成了筹款任务。
...
艾伦对这个新闻很有印象,首先这件事很好玩,自己人不择手段的扮演敌军,吓唬自己人。
其次,这算是有记载的早期大英官方有意识的打压贵族的行动之一。
当时前线的贵族死伤惨重,贵族在国内的势力异常空虚,哪怕是战争时期,大英官方还是忍不住给贵族下点眼药。
就加拿大筹款这事儿来说,要是换成贵族的人来办,根本就不用这么麻烦,但大英官方当时就把贵族撇到一边自己干了。
最后虽然干成了,但这里面还是或多或少的申请了贵族老爷们的“战术”指导。
而有了“专业人士”的指导,大英官方的人最终才筹到钱款。
最后这件事就这么被家里的日志给记录下来了。
艾伦准备以这件事做文章,搞一部原创的电影出来。
首先这件事足够新奇,其次...
同样是为了战争,可以蹭蹭海湾战争的热度。
最后...
这件事里,基本上没贵族什么事儿,可以不用担心贵族集团的名声被牵连,他现在还没那个能力去批判贵族,他现在本身就是这个群体里的一员。
反而是大英官方某些人,在这里面扮演了反派的角色,可以借机对他们指指点点一下。
这点是艾伦最看重的。
他想搞一部反战电影出来,不是要明着去指责谁,而是暗地里阴阳怪气的玩玩影射。
至于影射的是谁,希望到时候他们不要对号入座。
这件事只要被拍出来,不明就里的人,会觉得艾伦老爷不愧是有责任心的贵族老爷,狠起来连自己人都批判。
而了解内情的人,就知道批判的是谁了,这叫“借古讽今”!
借助几十年前的事儿,讽刺现在的海湾战争。
人嘛,既然想出名,就得走一些非正常的渠道,全凭拍电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