颁奖礼后,一系列媒体的评价纷纷出炉。不得不说这个年代金马奖的影响力确实远大于金鸡奖,方沂两获导演奖的消息登上了整个华人圈的娱乐头条,新加坡《联合早报》、马来西亚《华侨日报》……乃至于央妈的新闻正台都在随后几天播报了这条新闻。
另一个大众津津乐道的当然是方沂没拿到最佳影片,这有点“维纳斯断臂”之美,他确实可以拿到,但他没拿到反而更有意思,而且也照顾到了《赛德克巴来》这类史诗片的客观荣誉要求,可以说是一次分的极好的蛋糕,评审团的刀法精妙。直播金马颁奖礼的亚娱频道当晚评论员立刻说:
“其实我们见证了一个很小众的情况,观众朋友们……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,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其实质上是绑定的,存在强关联,历史上更没有这种影帝、剧本、最佳导演通通颁给一个影片,而最佳影片却花落他家的情况。”
举起了一个白色的写字板。这上面有历届金马奖的获奖名单,评论员介绍道:
“去年这一届评奖存在争议,我们就不提了……看看前面三届,第46、45和44届,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获得者全部来自于同一部电影,他们分别是戴笠任(《不能没有你》),陈可欣(《投名状》),李鞍(《色戒》)……那再前面的呢,金马奖到现在已经举办了48届了,我们看不过来,随便跳十年好了,我们看看1999年和1998年,也是同样的情况。最佳导演获得者是许安华,最佳电影就是她的《千言万语》;另一个是陈忡和《天浴》……”
一巴掌拍在写字板上,得出结论:“因为导演是电影的总负责人,电影质量和导演的综合能力息息相关,很难存在说两个分开,荣誉各给各这种说法,他不是这样的。但《赛德克巴来》也是一部好片子,而且是我们这个市场今后可能无法出现的片子,如果颗粒无收,未免过于残酷,也会引发更大的风波……总而言之我喜欢这次的分蛋糕,分的有水平,是一次真正考虑全盘的爆冷门。”
《联合早报》在24号的头条上,刊登了方沂举着小金马的照片,并打上大号标题:新一代华语导演的时代已经到来。
“一直以来,面对好来坞的全球攻势,整个华人圈的导演都在求变,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办法,而且也发展出了不同的流派,实在是很漂亮,为世界影坛展示出了我们华人的贡献力,并在进入到新世纪后仍然艰难挣扎着……但要一直到方沂拿到奖的这一刻,可能我们才意识到,新的时代任务需要交给新的年轻人来执行——笔者不是说现在方沂就可以接过大棒了,这个结论还为时过早,但昨晚上无疑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,今后我们该考虑让年轻人承担起这个责任,他们也有资格同台竞技,甚至于压过前浪。”
港地大报《明报》则采访了导演杜琪锋。
新世纪以来,港圈衰落,大批从业者北上大陆寻找出路,杜琪锋是少有的留守港地者。这人爱抽雪茄,外号“雪茄杜”。
雪茄杜喜好发表各种言论,是个老愤青,很执拗,因不满金像奖评选机制宣布终生不再参选。04年参加过“倒周运动”,点名批评周星星虽然赚钱多,但是对行业没有起到什么作用,只顾赚钱而不给大家找出路,不配拥有这种业内地位……这不是本书重点,总之这位是个彻彻底底的大嘴巴。
他拍了几十年片子,从基层做起,是港导的中流砥柱,有自己的制片公司银河映像,一直耕耘原汁原味的港片。
记者问:“怎么看待内地导演方沂拿到金马最佳?他很年轻,和我们拍的都不一样……去年《情书》在港地票房破了记录。今年《重返十七岁》也卖得好,是目前为止的华语片冠军。”
杜琪锋身着皮衣,照例叨雪茄吸了两口,道:“我觉得对港地导演的北上热情是一次打击。”
记者大惊:“你是说,方沂威胁到了港地导演生存吗?”
“我没那么狭隘,我意思是北上的导演那么多,但是大陆有大陆的规矩,有他们的拍法……你不要以为去了大陆就能玩得转了,热钱好拿不代表电影拍出来受欢迎,你未必是别人的对手!现在就是这种情况,我觉得港片还是有我们自己的东西在,也是一代代人探索出来的经验。”
雪茄杜说到这摇头,显得极为无奈道:“最后可能两头不讨好,港片也耗尽了最后一口气。方沂的起势让我明白了,应该把希望也放在新一代的港产影人身上,提携他们,看看年轻人会不会拿出新东西,因为老东西不中用了嘛,再怎么喜欢也白搭。”
“能举个例子吗?”
“举例子?比如我去年拍摄了最后一部胶片电影,之后不得不开始用数字摄像。我突然想到菲林就像是原先的老港片一样……我吃了它那么多年的饭,是不是该为它做些事情,表示我的尊重和敬意。所以我浪费些时间,浪费些钱,找了港地其他导演一起合拍一部胶片电影,发现港地的胶片代理公司几乎已找不到了,也没有冲印的地方。我们在曼谷和台北找到了一些最后的胶片……虽然我还是会拍这个纪念片,但是我意识到,真的过去了,真的被淘汰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