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。
陆父身为边境统帅,又是女帝岳丈,以为陛下是来查明真相的。
他自认清白,便放开手脚让人查去,甚至给查案的官员提供不少便利。
却不想跟滚雪球似的,陆父的罪名越查越大,一发不可收拾。
从杀良冒功吃空饷再到贪墨当地税收,通敌叛国,甚至在酒后醉话说自己是陛下的爹都是罪名。
陆父一生磊落,为了守护西境安危在这里一呆就是一十年,甚至乌蛮将他小儿子俘虏了去也决不投降,最终却落得这般罪名。
至于杀良冒功和贪墨将士抚恤更是没有的事情,最后也查明做这种事情的人不是他,是另一个人。
因为这两桩罪名本就是栽赃之词,用来清查陆家的理由罢了。
但是扣压当地税收,通敌叛国,恐有不臣之心这几项罪名能把这个老将军压死。
所谓贪墨当地税收,那是自先帝开始就允准的。
当年王太后一家坐大,王氏母族修个屋顶都从国库里拿钱,直接把国库当成自己内库使。
就算是金山也禁不住这样掏,可是陆父人在西境,粮草饷银要钱,武器装备要钱,总不能光让驴拉磨,不给吃饭。
国库自己都捉襟见肘,左右都拿不出钱,先帝便允了陆父扣一部分税收后上交。
皇帝拿不出钱给臣子,这事实在丢脸,下达命令的时候没有走文书程序。
都是默认的事情,却被原主翻出来给陆父定罪。
再说不臣之心,根据云姜梳理出来的证据,也明白是怎么回事。
陆父好酒,每跟乌蛮人打完一次,就会用烈酒浇愁,以此祭奠他不堪折辱选择自尽的小儿子。
喝醉了,就说起远在京中的老来女,说:“就算沅沅嫁给陛下做了皇后,见面还是能叫我爹,辈分还是在的。”
传来传去,就传成了陆父想做女帝的爹,恐有不臣之心。
帝王薄情,在她收回恩情的时候,连调侃几句都是罪名。
就连最严重的那一条通敌叛国,是陆家次子收留的乌蛮探子,还跟乌蛮探子交往甚密。
该探子是乌蛮的公主,他只是想以此要挟乌蛮王,再逼退乌蛮一族百里外。
陆氏满门名将,战功赫赫,却是墙倒众人推,连带着为他们说话的朝臣也一块被原主定罪抄家。
谁为陆家求情,就杀谁,菜市口血流成河,骂声遍地。
屠刀悬在头顶的时候,谁还敢为陆家追求真正的公理?
满朝文武无一人敢言,尽寂寂然。
皇后从始至终都被关在困在冷宫里,原主可没有让她出来,还刻意封锁消息。
要不是陆五小姐故意在她面前泄密,就算知道,也是为时已晚。
她才知道,陆父不甘屈辱,在进京述罪的路上和两个儿子一起“拔刀自刎”
,以此谢罪。
陆沅求见无门,抢了侍卫的刀闯出冷宫未果,最终郁郁而亡。
病了不吃药,饿了不吃饭,在秋夜中拖着病躯自焚于冷宫中。
原主可真是个凉薄忘恩的大人渣啊!
眼见天下太平,就急着卸磨杀驴,收拢兵权。
但皇后父兄还手握兵权,就急着废后,原主究竟什么大聪明想法?
不,原主不一定是大聪明,是个玩火自焚的自私者。
如果陆皇后因失德被废,还有一个陆五小姐,她同样也是陆氏血脉。
所以在原世界线中原主给陆五小姐封贵妃,刚开始都说陆氏一门出了一后一贵妃,这恩宠旁人难极。
假意恩宠贵妃,有路贵妃在才能勉强安抚住西境大军,再启用陆父的一个手下,堪堪平
复边境军哗变。
原主还认为自己做得对,
➛()_➛,
那是不是之后就要领兵谋反了?
事情的发展并不如原主所愿,陆氏不是她的绊脚石,是她一把强有力的刀,是放在西境的一面坚不可摧的盾。
可原主自陆皇后去世后就是三魂失了七魄,浑浑噩噩度日,茶饭不思。
贵妃本就带着任务靠近女帝,这女帝不光不碰任何一个人,还经常喜怒无常的,便寻找时机给女帝下毒。
其实原主曾受过伤,对她的信素影响很大,对坤泽的契合度要求比旁的乾元高得多。
而贵妃下的毒也是针对她的信素下的,一个手抖,分量下得有点大。
结果原主就当着所有人的面跳下了城楼,一代国君落得死无全尸的下场。
彼时乌蛮来犯,继任者也不是能守住江山的人物,他还绝望地发现满朝竟没有能堪比陆家的领兵人物。
都给原主杀完了,连最有可能抵挡住乌蛮铁蹄的原主也死了。
景朝步步败退,好不容易谋得皇位的继任者只好迁都南下,走到一半就被乌蛮军拦住,成了最值钱的俘虏。
自此王朝改朝换代,原主带着永远的罪名以及极其不体面的死法死去。
并在此后数千年,她的名字已经成了暴虐的代表词。
按照云姜的想法来看,原主简直就是将一手好牌打烂,浪费多年以来辛苦筹谋的开局。
在政事懒惰的君主未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