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场的人都知道农场这次来了个会德语的女知青。
并且还早早的就已经登记结婚了。
“周同志,走,上课去。”
农场里有学校,周文在家闲着也没事做,梁场长就把她安排到学校教书去了。
王红梅因为喜欢做饭,就被安排到了食堂。
来叫她的是梁场长的爱人张琴,人家都叫她张校长。
前几天,周文和王红梅还去她家吃了一顿饭。
“来啦。”
周文拿着书包,从家里走了出来,
“张大姐。”
“真不敢相信,你已经结婚了,我之前还以为是我们家老梁骗人的。”
要是她没结婚,张大姐还想给她介绍对象哪。
长的这样漂亮,还会德语,咋就结婚这样的早?
“你家宋知青是个啥样的人?听说他在北陵工作。”
其实张大姐已经在丈夫老梁口中知道了那个宋知青是个啥样的人,听他说人很不错,和周同志很配。
稳重,内敛,还很有能力,具体在北陵做什么,这个就连老梁也不知道。
“我也说不好,他快回来了,到时候张大姐你见到他就知道了。”
俩人路过一排牛棚的时候,周文忍不住往那边看了看。
“这都是些下放到咱这的人,平时不用理他们,快走快走。”
张大姐拉着周文匆匆的离开了。
要不是平时走的那条路,正在挖沟,她们也不会走这边。
“老潘,水开了。”
在小路旁边的菜园子里,一个留着胡茬,满脸沧桑的男人站了起来,手里拿着两根葱。
天冷,也就葱耐冻些,熬过了冬天。
周文看了他一眼,然后像是想到了什么似的,又看了他一眼。
潘良见一个小姑娘在看他,就像认识他似的,可他从来没有见过她,但又觉得她很面熟,有种说不上来的亲切感。
“张大姐,刚刚那个男人姓潘?”
“对,叫潘良,是个资本家子弟,他父亲在海外,这种成分不好,是臭老九,就被下放到咱这来改造了。
你听说过他?”
张大姐见她好像对那个成分不好的资本家子弟,挺上心的。
“没有,我就是见潘这个姓,很少见。”
周文垂下了眼,遮住了眼中的沉思和不确定。
等中午回来的时候,周文刻意的让张大姐她们先走了。
路过牛棚的时候,她往里瞅着,没有看到他。
又走了没多远,迎面正好走来挑着扁担,扁担上有两桶水的潘良。
周文的脚步慢了下来,潘良见又碰见这个小姑娘了,就忍不住好奇的问她,
“小姑娘,咱认识吗?”
“你……你是从海城来的吗?”
“你怎么知道我是从海城来的?”
潘良很诧异。
“你在东风学校教过几年学?”
周文又问。
潘良这下更惊讶了,他下放前,确实在海城的东风学校待过一两年,当时受东风学校校长的邀请,去那教了两年学。
周文这下确定了,
“我是你教过的学生,潘老师。”
上辈子他教过她,她的小提琴就是他教的。
后面,他突然出事了,临走前,还把他的小提琴送给了她,让她好好拉。
那个时候,她才十一岁。
没想到他被下放到这来了,上辈子她怎么就没发现?
事情就是这样的变化无端,这辈子周文比上辈子提前来了农场,提前去教书,走了这条上辈子没有走过的路,就发现了上辈子没有发现的事。
农场很大,牛棚这个地方很偏僻,平时干活,也是和知青们分开干的。
“你是我学生?”
潘良往四周看了看,压低了声音,
“不要对别人说我教过你,我成分不好。”
在农场,能遇到以前教过的学生,让潘良说不出的感慨,这么多年过去了,他也记不大清了。
要不是她说,他都不知道他以前教过她。
潘良说着说着,突然咳嗽了起来。
“潘老师,我下午还会再来,给你拿点药,就放在那个菜园子里。”
周文不等他拒绝就走了,他穿的很单薄,虽然冬天过去了,可初春的天气还是很冷。
颧骨蜡黄削瘦,像是长期营养不良造成的。
和记忆中那个穿着讲究,风度翩翩的年轻老师,很不一样了。
过了这么多年,他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人。
周文回到住的地方,王红梅还没有回来,她来到卧室,找出了一个包袱皮。
把灶房蒸的白面馍馍,还有家里寄来的咸菜,坛子肉,都给他各装了一瓶,还有糟鸭蛋,也用油纸包了一包。
绿豆糕和枣糕包了两大包,还有一包红糖,把治发热咳嗽的药从柜子里找了出来,也放了进去。
……
上辈子在海城,赵玉兰对她不好,隔三差五不给她饭吃这是常有的事。
有一次,她在潘老师的课堂上晕了过去,是他在学校食堂给她交了一年的